清明時節,故柳新風
“燕子來時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?!?,又是一度飛燕北歸,楊柳吐青的時節——清明,即將到來。清明節又稱踏青節、行青節、三月節、祭祖節等,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春季祭典。在這個節日里,我們親近自然、遠行踏青,也慎終追遠、紀念先賢。而在倡導文明環保的當下,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亟待鞏固的近期,我們不妨以更加健康環保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追思。
低碳環保,文明祭掃
傳統的祭掃方式包括焚燒香燭、紙錢等,可是在人口更多、城市生活空間更加狹小的今天,在城鄉道路、廣場小區、林地草坪等場所焚燒祭祀,卻有破壞公共環境,甚至引發火災的風險。因此,我們可以用低碳環保的方式緬懷先輩、追念故人,敬獻鮮花、清掃墓碑、鞠躬默哀、植樹綠化、踏青遙祭,將慎終追遠的情感寄托于更加現代化、更富人文關懷的表達中。
節用節葬,厚養盡孝
百善孝為先,中華民族自古就有“尊老、敬老、愛老、孝老”的傳統美德,而現在更有“豐祭不如厚養,孝道注重當下”的理念,也即在老人在世時多盡孝道,做到老有所養、老有所樂,老人去世后節儉治喪,文明祭祀,不破壞生態環境,讓逝者欣慰、讓生者無憾,不影響他人生活。厚養薄葬、綠色環保的新風尚,將紀念逝者與弘揚優良家風相結合,使清明的祭掃得到升華,凸顯了其“傳遞親情、傳承家風”的文化內核。
同心同德,共抗疫情
當前,國內各地疫情呈零星散發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織疊加態勢,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。守護共同的防疫生命線,需要我們有效減少人員流動和非必要聚集帶來的風險,所以不妨采取家庭追思、網上祭奠、種植紀念樹、撰寫感言體會等方式來寄托對已故親人的哀思。我們倡議在外親友不輕易返鄉,不跨區域祭掃,做到錯峰分流,高峰預約,有效減少人員聚集和流動,共同實現安全祭祀、平安清明。
移風易俗,共促文明
文明長治,你我共建;疫情猶在,安全至上。讓我們做文明祭祀的示范者,做“除陋習、樹新風”的先行者,用綠色、新穎的祭祀方式助力戰“疫”,用實際行動共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。
(來源:紀檢清風學堂)